惠和斋画廊
首页>>展览.动态>>悠游于物象与心像之间——看朱成林油画新作有感(中)
悠游于物象与心像之间——看朱成林油画新作有感(中)
发布时间:2013.5.27

作者:马钧

    从艺术史上看,像镜子一样的“反映论”确实导致了人类的大多数艺术来自模仿,来自对大自然的抄袭,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类的原始艺术,创作伊始就没打算去抄袭现成的物质世界,而是从入心入脑的各种印象里,从艺人的想象力里,提取出纷繁奇妙的另一个世界。
    朱成林先生早期的油画创作,走的是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子,有着极强的素描、造型能力,可是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之后,开始了新的画路的探索。在这条路子上,举目四望,不论是在青海省还是在中国油画界,朱成林都属于孤往冥行的开拓者之列。
    我之前的画评,曾把朱成林的油画风格特征用老子形容“道”的那句经典表述加以描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一回,我想把它表述为:悠游在物象与心像之间。完全的偏于物象,就是写实或现实主义的画风,完全的偏于心像,又会匍匐在西方的抽象艺术里,而介于这么一个“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中间的状态,朱成林应该说获得了他这一绘画语言和形式最大的艺术张力。按照中国传统的经典画论,太似则俗,不似则伪,朱成林就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到了他目前作为理想的艺术方式和艺术个性。
    具体来分析,朱成林在他的成像风格上,有时候在总体的抽象风格下倾向于物象的“似”,比如他之前的《圣保罗大街》、《蓝天下》、《埃菲尔铁塔》,这次作品里的《山坡之秋》、《嬉水牦牛》、《风中牦牛》、《倒影》等;有时候在总体的抽象风格下,他又倾向于物象的“不似”,比如他之前的《沧桑》、《山野》、《正午印象》,和这次作品里的《天堂的颜色》、《苍秋》、《沙枣影像》、《闪光的秋叶》等。
    进一步讲,在色彩和形式这两个关键性的构成元素里,朱成林更注重色彩的真实,对于形的考虑,他只求意味上有了就成,不求谨细逼真的模仿,比方像《繁忙的城市》,在淡蓝色的底色上,是密密麻麻的深蓝色点子,我们有理由把那些深蓝色的点子理解为城市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可你仔细观赏,你又会他觉得这些点状物一点也不像人群,因为它们没头没脚,没有眉眼,不像《埃菲尔铁塔》里的人群,还有着基本的身体构造,甚至有衣服、帽子、发式的刻画。这就说明他的新作不仅趋于抽象的概括,而且有意强化了这一趋向。
    色彩是朱成林油画的灵魂和精髓。在欣赏他的色彩的精妙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它的双重性,也就是说,他在他所追求的色彩真实里,有着自然主义的基调,有着早期印象派画家对光与色无限忠实的还原能力,像他画春天,他选择柳芽黄作为主基调,这种色彩恰恰是春色的主旋律,但他又不是彻头彻尾的自然主义,因为他会把柳芽黄这样一种基调全部弥漫在画面上,在我们真实的现实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一种被柳芽黄弥盖所有空间的环境,即便你是身处于初春的高原。这时候他就汰除了其他植物和物体发出的别的颜色。画家之所以被视为是一个视觉的创造者,正在于他既要观察世界,更要加工、修饰、增删世界,如此,他才能呈现一个与现实世界同构而异质的世界,一个被他像造物主一般创造出来的全新的生命存在。
    朱成林对色彩微妙的把握,体现在他能够对高原紫外线光照下出现的色彩,进行巧妙、协调的加工,也就是说,他能将自己在某一瞬间主观感受里的色彩基调,融入其间,我曾和他交流时把这种性质的色彩,称之为“心理色彩”。梵高的油画里,就曾把树画成蓝色的,显然这个颜色不是物体本身的色彩,有人解释说,这是变换着的光线下才能出现的颜色,毕沙罗画雪地树荫里的雪色,也不是画成白色,而是蓝色。这里面确实有科学求真的一面,但画家有意无意之间敷染上去的感觉色彩、印象色彩,更有着“笔补造化”的强大精神内涵。没有这一点,艺术也就失去了它恒久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捕捉光线里的颜色,也不全是朱成林绘画所追求的全部,他更在意用色彩表达自己那诗人般的感觉和发现,凭借色彩,抒发一个完全徜徉和沉醉于高原大地之美的画家心中迸发出的万千愉悦。像他的《冷雪》,画面上是一派灰黑色,既让我们感觉到冬天的寒冷,也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大自然和画家心底的宁静与肃穆。再比如《花地》、《阳光树叶》、《辉》等等作品,那惟有高原的土地、植物、天气才有的斑斓光彩,和朱成林心中狂热的体验奇妙地调和、融会在一起之后,一种更加迷醉人们眼睛和心灵的奇丽、柔和的色彩,便像呼吸着的大自然灵动幻变的云气一样流溢、铺排在整个画布的空间。朱成林有时候还会将某一种色调,升华到一种象征的层面,像他的《天堂的颜色》,画面上看去只有一片紫红色,间或有一些零碎的黄点,整个画面抽象极了。朱成林说他曾让一位藏传佛教寺院的喇嘛看过这幅画,喇嘛说他看到了寺院,解读到了这色彩象征的天堂世界。
    还有一点也很绝,朱成林油画对补色有着绝妙的运用,他不是将画面画得像打翻了调色盘那样看上去五颜六色,而是以某种色彩作为主基调,然后用补色加以衬托和调和,在简单中实现色彩微妙的变化,那种细腻中达到的丰腴和含蓄,那样的耐人品味,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直呼画家朱成林是一个色彩诗人!他从不讨巧,而是诚实地、本分地、绝不偷懒地从自己的头脑里、意念里营造出一个个崭新的视觉世界,他将自己对世界的依赖程度降到了一个最低点,而不是像许多急功近利的画家千方百计通过小技、旁门左道降低心物化合的难度。有一些画家达不到与所表现的事物相匹配的心灵的创造力量时,就退而求其次,讨巧偷懒地用各种方法,取代繁难的心与手劳作的辛苦程度,所以看到朱成林先生的笔触,我就像欣赏黄宾虹的黑山水画一样,那用百次、千次的笔墨皴染所取得的效果,是那么精微考究,韵味无穷。
    所以朱成林的色彩与形式所达到的视觉效果,都是“半真半假”,妙就妙在这部分的相似与部分的不相似。我们仔细品味的时候,会强烈感到他的笔触,简直就跟写意的笔墨情趣一样,它追求细节以外的抽象意念,淡化印象主义式的实证的光学分析,也淡化西方油彩画家的那种野性的元素,而是把一种兼容着古典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东方写意的东西,儒雅而诗意地糅合到一起。他的形,好像还处在生成之中,还没有固定,僵硬起来,流动的意绪、意念,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他的色彩也像空气和水一样流动、空灵。这时候,他在视觉效果上的美感,就像高更说的那样:“在这么多高彩里放进那么多神秘”,还应该加上一句,“还放进了那么多清新的韵味和一种色彩的音乐性”。是的,一种油彩的韵律,是其他画家的作品鲜有的,我想找机会专门探索一下这中间的奥妙。

(未完待续)

分享按钮